- 首頁
- 無程式碼與低程式碼開發
- Lindy
工具資訊
什麼是 Lindy AI
Lindy AI 是一個無程式碼的 AI 代理平台,讓使用者以可視化方式打造專屬的智慧代理,將從電子郵件與行事曆管理到客戶支援、銷售與招募等重複性任務自動化。它內建超過 3000+ 整合,能直接連接 Gmail、日曆、聊天工具、客服與 CRM 等常用系統,並支援事件型觸發與跨代理協作,將多個應用與流程串成可執行的工作流。使用者可透過提示設定、規則與條件分支,讓代理理解上下文並遵循企業準則,從自動安排會議、分類與回覆郵件,到彙整客戶對話、建立銷售跟進與招募聯絡一氣呵成。平台同時提供版本管理、監控與記錄,便於持續調整與優化,幫助團隊在可觀測與可控的前提下,快速落地 AI 自動化。
Lindy AI 主要功能
- 無程式碼代理建置:以拖拉與設定為主的流程編排,快速定義任務、規則與資料來源。
- 3000+ 即用整合:連接常見郵件、行事曆、聊天、客服與 CRM 工具,減少自建介面的成本。
- 事件型觸發與排程:支援「收到郵件」「新客訴建立」「日曆變更」等觸發條件,亦可定時執行。
- 跨代理協作:多個代理可分工與交接(handoff),處理多步驟或跨部門流程。
- 條件邏輯與分支:依狀態、標籤或內容路由不同處理路徑,提升自動化的精準度。
- 模板與知識注入:可重用的任務模板與指令設計,支援引用文件或資料庫作為上下文。
- 可觀測性與日誌:提供執行記錄、錯誤追蹤與評估指標,便於調試與持續優化。
- 人在回路(Human-in-the-loop):關鍵步驟可設審核與覆核,平衡自動化與品質控管。
- 多通道輸入與輸出:支援 Email、聊天訊息、表單與 Webhook 等,讓代理能在既有工作場域運作。
- API / Webhook 擴充:可透過 API 與自家系統串接,補足特殊場景的客製需求。
Lindy AI 適用人群
Lindy AI 特別適合需要將標準化流程自動化的團隊,包括客服中心、銷售與營運團隊、招募與人資、人員稀少的中小企業與新創,以及希望快速試做 AI 自動化的專案經理與業務流程負責人。對於重度使用郵件與行事曆協作的專業人士(如顧問、獵頭、客戶成功經理),也能藉由代理減少手動整理、回覆與排程的時間。
Lindy AI 使用步驟
- 建立帳戶並選擇範本:從客服、銷售、招募或郵件處理等常見模板開始。
- 定義任務目標與規則:撰寫提示、回覆風格與處理準則,設定條件分支。
- 連接整合與資料來源:串接郵件、行事曆、聊天、客服與 CRM,注入必要文件或知識。
- 設定觸發器與排程:指定事件(如新郵件或新工單)或建立固定執行時間。
- 設計跨代理協作:將不同階段交由專責代理處理,配置交接條件。
- 開啟人在回路審核:於關鍵輸出(如對外郵件)啟用人工審批。
- 沙盒測試與調參:透過日誌與回饋迭代提示、規則與分支。
- 部署與監控:上線後持續追蹤成效,依數據微調流程。
Lindy AI 行業案例
在客服場景中,代理可接收來自郵件或客服系統的工單,先自動分類與提取關鍵資訊,回覆常見問題,複雜案例再升級給人工;於銷售拓展,代理能從表單或名單來源擴充潛在客戶資料,撰寫個人化外聯郵件並安排會議;在招募流程,代理可同步行事曆、協調面試時段、發送邀請並彙整履歷摘要;對內部營運,則能自動整理會議紀要、追蹤待辦與提醒,將跨工具資訊整合進單一流程。
Lindy AI 優點和缺點
優點:
- 無程式碼上手門檻低,能快速把想法轉為可執行的 AI 流程。
- 3000+ 整合覆蓋常見業務工具,減少自建連接成本。
- 事件觸發與跨代理協作讓多步驟任務可擴展、可分工。
- 可視化編排、日誌與監控,便於調試與持續優化。
- 人在回路機制,有助控管對外輸出品質與風險。
缺點:
- 流程設計與提示品質直接影響效果,需投入初期規劃與迭代。
- 對高度客製或遺留系統整合,可能仍需 API 或額外開發。
- 依賴第三方整合可用性與配額,遇到限流需調整策略。
- 自動產生的內容仍需適度審核,以避免誤解或品牌風格偏差。
Lindy AI 熱門問題
-
問題 1: 需要會寫程式才能使用 Lindy AI 嗎?
不需要。Lindy AI 以無程式碼為主,透過視覺化設定、模板與表單即可配置代理;進階需求可用 API 擴充。
-
問題 2: 可以連接哪些工具與資料來源?
平台提供 3000+ 即用整合,涵蓋郵件、行事曆、聊天、客服、CRM 與表單等常見系統,能依需要選擇與組合。
-
問題 3: 代理如何被觸發執行?
可由事件觸發(如新郵件或新工單)、手動啟動、排程執行,或透過 Webhook 與 API 由外部系統呼叫。
-
問題 4: 是否支援多人與跨代理協作?
支援。可將流程拆分為多個代理,設定交接條件,由不同角色或團隊各司其職。
-
問題 5: 如何確保輸出品質與一致性?
透過明確的提示與規則、條件分支、知識注入,以及啟用人在回路審核與持續監控,即可逐步提升穩定度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