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Glasp
打开网站-
工具介绍:社交型网页高亮:网页与PDF一屏划线整理,结识同好;支持页面与视频内容要约,一键导出到笔记,并基于标注生成专属AI。
-
收录时间:2025-10-21
-
社交媒体&邮箱:
工具信息
什么是 Glasp AI
Glasp AI 是一款融合“社交化标注”和“智能摘要”的网页与 PDF 高亮工具,帮助用户在不切换屏幕的情况下,对网页文章、在线论文和文档进行划线、批注与引用整理。它将分散在各处的摘录集中到一个结构化的知识库,并以标签、主题与来源自动归档,便于后续检索、复盘与创作。借助社区维度,用户还能关注志同道合的人,浏览他人的高亮与思考,从他人的阅读路径中获取启发,形成可持续更新的学习网络。在此基础上,Glasp AI 支持对网页、PDF 与视频内容进行智能总结,快速提炼关键观点与要点清单;并可将高亮与笔记一键导出到常用笔记应用,顺畅接入现有知识管理与写作流程。更进一步,它允许基于个人高亮与笔记构建个性化的 AI 分身,用于问答、复习、灵感生成与内容重组,从而全面提升阅读效率与知识转化能力。
Glasp AI 主要功能
- 网页与 PDF 高亮/批注:在浏览器中直接划线、添加备注与引用,无需复制粘贴或切换窗口,显著降低整理成本。
- 智能摘要与要点提炼:对网页、PDF 与视频内容进行自动总结,快速获取核心观点与逻辑结构,辅助快速决策与初步理解。
- 个性化 AI 分身:基于用户自身高亮与笔记构建专属的 AI 助手,用于问答、复盘与写作灵感生成,体现个人知识风格。
- 知识库与标签管理:以标签、主题、来源等维度对摘录进行结构化归档,支持检索、筛选与回顾,形成可复用的知识资产。
- 社交化学习:关注同好、浏览他人高亮与评论,从社区发现优质信息源与阅读路径,拓展视野与灵感。
- 导出与集成:将高亮与笔记导出到常用笔记应用或工作流中,便于二次加工与协同创作。
Glasp AI 适用人群
适合需要高效阅读与知识管理的用户:如学生与研究者进行论文精读与文献管理;内容创作者与媒体从业者进行素材筛选与选题策划;产品、市场与运营人员做行业调研与竞品分析;咨询与策略岗位整理洞察;以及希望系统化积累个人知识、构建第二大脑的学习者。
Glasp AI 使用步骤
- 注册账号并在浏览器中启用相关工具,完成基础设置与权限授权。
- 打开目标网页或在线 PDF,启动高亮模式,对关键句段进行划线与批注。
- 为摘录添加标签、主题与来源说明,保持一致的组织结构,便于后续检索。
- 使用智能摘要功能,对网页、PDF 或视频内容生成要点提炼与概要。
- 基于个人高亮与笔记,开启个性化 AI 分身,设置用途与偏好,进行问答与复盘。
- 将高亮与笔记导出到常用笔记应用或工作流中,支持二次创作与团队协作。
- 在社区中关注同好与主题列表,持续发现高质量阅读素材与参考。
Glasp AI 行业案例
教育与科研:学生在阅读文献时用高亮标注核心论点,自动生成摘要与参考要点,期末复盘时由 AI 分身进行快速问答巩固记忆。内容创作:编辑团队在策划专题时对多篇报道和视频进行摘要对比,沉淀统一的要点清单与引用库,提高选题与撰稿效率。产品与市场:在行业调研中对报告与新闻进行批注与标签化分类,导出至内部知识库,配合个性化 AI 分身回答背景问题并生成初稿框架。咨询与策略:对客户行业材料进行结构化摘录,汇总关键结论,减少人工整理时间。
Glasp AI 优点和缺点
优点:
- 在浏览器内完成高亮与批注,减少切屏与复制粘贴,提升阅读效率。
- 智能摘要覆盖网页、PDF 与视频,多源信息快速抓要点。
- 基于个人笔记构建 AI 分身,个性化问答与复盘,增强知识转化。
- 标签化与主题化管理,便于检索与长期积累。
- 社交化学习机制,借助他人高亮拓展信息源与思考路径。
- 支持导出到常用笔记应用,顺畅衔接既有工作流。
缺点:
- 对复杂排版的网页或 PDF,高亮定位与解析可能偶有误差,需要人工校对。
- 智能摘要存在概括偏差与信息遗漏的风险,重要内容仍需原文核验。
- 依赖浏览器与在线内容,对离线与受限环境下的资料处理能力有限。
- 与第三方应用的导出或同步可能受权限与格式兼容性影响。
Glasp AI 热门问题
-
问题 1: 如何快速从长文或视频中获取要点?
可直接调用智能摘要功能,对网页、PDF 或视频生成概要与要点清单,再结合个人高亮进行二次筛选与补充。
-
问题 2: 个性化 AI 分身如何提升学习效率?
分身以你的高亮与笔记为知识语料,能按个人风格进行问答与复盘,帮助回忆关键概念、串联知识点并生成灵感提纲。
-
问题 3: 高亮内容如何保持长期可用与可检索?
为摘录添加标签、主题和来源,并定期整理成主题清单;配合导出到笔记应用,建立稳定的知识库结构。
-
问题 4: 能否与现有写作或研究工作流整合?
可以。高亮与摘要可导出到常用的笔记与创作工具,作为引用素材与大纲基础,减少重复整理工作。
-
问题 5: 智能摘要是否替代通读原文?
不建议完全替代。摘要用于快速定位重点和搭建理解框架,重要结论应回到原文核实,以保证准确性与上下文完整性。


